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,怎样修行

博主:adminadmin 03-27 89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3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佛门常讲「开悟」。

什麽叫开悟?天天都知道自己的毛病,这个人就开悟了。能够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,就叫「修行」。心地清净平等,这人就「得道」了。

身心清净,怎麽会生病?病从那里来的?病从身不清净来的。

身怎麽不清净?心不清净,身就不清净,什麽毛病都生出来了。

果然身心清净,没有理由生病。修行就是对治自己的习气。

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业消智朗,障尽福崇。这样往生极乐就没有障碍了!

扩展资料:

宗教解释

1修养德行,成就道德。

李二和《流浪的梦》:“生活是最本真的,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。时空中无处不教堂,无处不佛堂;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。”

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、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。

《苏菲派经注》(释):“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,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。”

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,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,故有“公门里面好修行”之说。明·叶宪祖《金锁记》:“禁长哥呀!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。”

《野叟曝言》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,跪地求告道:“公门中好修行,望老爷高抬贵手。”

道教是以阴阳五行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规律,以五行生克来平衡修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类自然的和谐。

修行等于调治,万法不离阴阳五行,五行在天为寒暑燥湿风,在地为金木水火土,在人身为心肝脾肺肾,在佛教为杀盗*妄酒(贪嗔痴慢疑),在儒教为仁义礼智信(温良恭俭让)。

佛教看五行的阴面=杀盗*妄酒(贪嗔痴慢疑),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阳面=仁义礼智信(温良恭俭让),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,对治佛教的杀盗*妄酒,用儒家的温良恭俭让。

对治佛教的贪嗔痴慢疑,回归本根,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,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修行

心不动不烦恼用啥表达更贴切

前言

外求是小道

内求是大道

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

就养生而言,下士养身,中士养气,上士养心。

看一个人也是一样,观相不如观气,观气不如观心。

01病从心生,从心治

现代医学也证实,一个人的心理活动,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。无论正常人还是病人,中和的心态,不但有益于防止疾病的发生,对疾病的治疗也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例如有些病人,在确诊前还能与疾病缠绵很长时间,一旦确诊却很快就会过世?这就跟心理因素有关系了。

有一句俗话,叫做“哀莫大于心死”,如果一个人,他的潜意识里失去生机,那么他的生命之火也就会渐渐熄灭。

和“生机”相对的是“病机”。

“病机”是疾病发生、发展、变化的最关键因素。箭欲发,必先拨动“机”;“机”是安装在关键部位,触动后可引发强烈变化的装置。任何事情都有“机”,即事情发生的关键因素。它是点,不是面,但触动这个点,就能带动面。

病机一开,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。外求是小道,靠求医求药只是对标治疗。

人体自有大药,是说人的身体有一种自我调节、自我修复、自我进化的功能。这种自我修复机制,你越用它,它就越强

生机一开,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。内求是大道,靠养生养心养性来标本兼顾。

俄罗斯著名的心理治疗医师,希涅利尼科夫先生,在引用扁鹊的六不治时,提出这样一个观点,没有治不好的病,只有治不好的病人。

一切病从心生,一切病从心治。只要你还活着,你就有生机。找到了这个生机,对症而治,你就有有机会康复。

02百病生于气,万病源于心

现实生活中,多少人因工作压力、家庭矛盾、夫妻关系等等深陷情绪的深渊苦苦挣扎,身体每况愈下,长期处在紧张、焦虑、压抑、自责中,甚至患上抑郁症。

我们时常会听到“百病皆生于气,万病皆源于心”,中医强调七情致病,正所谓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”

“气”在中医理论里,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,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。

“气”的概念,更是进入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,并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。诸如“中气十足、气势汹汹”等关于人神采的形容,都无一不和“气”有关。

人体中的气血是一对阴阳,血为阴为体,气为阳为用。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。气不足,易得淤积之病,如肿瘤、血栓等;气太过,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。所以,只有气血平衡,人才能健康。

七情六欲之过伤元气、伤心肾。多嗔伤肝,多*伤肾,多食又伤脾胃。睡时如有思想,不能安着,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,此最耗神。

普通人要做到缓解内心压力,平复波涛汹涌的情绪,谈何容易!中国有句老话:心病还须心药医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
寻其根,其根在心,心空则一切自化。针、药、灸、按摩等手段只是辅助治疗,帮助血气之流通。

03健康,从调节心性开始

心净则身净。健康,从调节心性开始。

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,不是治本,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。

因为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。错误的因不除,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。与其相信药物,不如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。但这需要在你得道(智慧开了)的前提之下,才能分辨这一切。

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、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,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,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,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。

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,一定不要有怨恨心,心里要安定,心定则气顺,气顺则血畅,气顺血畅则百病消。人生最忌是个乱字,心乱了,对外可以紊事,对内可以打扰血气,使之失正常。

烦恼怒恐喜忧昏疑,都是乱,为多病的根源,不但养病时不应乱,即平居时亦忌心乱。

人违背了养生法则,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,但一旦形成习惯,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。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,你违背了交通规则,不一定会出事故,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。

04三种增加人体自愈力的方法

1、动则生阳,静则养阴

动则生阳,适量运动能治愈很多疾病,特别是慢性病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。

人体的十二条经脉,都连接着我们的四肢,五脏六腑运转时,难免产生一些内热,于是就需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来疏散内热。运动时,我们会出汗,这也是在散热,如果体内有湿、有火、或是有伏邪,也能随之排出一些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静能养阴,俗话说:三分治,七分养。可见养的作用很重要,这种养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规律的生活。

2、均衡饮食,重建生命之源

俗话说,药补不如食补,但不能过饮过食。

人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。其实这就是“虚”的妙用。

道家讲,虚则灵。这和谦虚使人进步,自满使人落后一样,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“虚”的状态,才能时时保持清醒,保持健康。

3、调节心性,养浩然正气

中医讲心为君主之官,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。

如果指挥系统出现了问题,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。因此,养生重在养心,养心重在净心。

邪气正气,唯心所现。心正,气则正;气正,则一切正。这就是《黄帝内经》讲的“主明则下安,以此养生则寿”,整体就会平稳健康。

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。正确的观念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。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,你才会有正确的决定,就会有正确的行为,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。

05养心要养德,德高神凝气定

身体是心灵的一个表象,如果我们把疾病归为身体出了问题,我们治疗的就是症状,而我们永远解决的是症状,没有解决症状背后真正的原因。病来病去,病来不去,病去还来,都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。

那到底是谁在决定我们的生命?是谁在决定我们的身体?

其实,我们每个人身体中都有位“神医”跟随,“神医”在哪里我们是能看到的。

比如:我们身体上划了口子流了血,但不会血流不止,血会自己凝固。为什么?是我们自身的自愈能力。我们不需要告诉血液让它快凝固,伤口快愈合。

这就是这位“神医”,他的力量是最强大的。

道家认为,这是“道”;佛家认为,这是“如来”,儒家认为,这是“中庸”。

那为什么我们这个“道”不起作用呢?因为背道了。

“道”怎么才能产生作用呢?就是回到“道”中去,回到康复的“道”中去。

当我们真正回归的时候,“道”就起作用了,身体内在的自愈能力、康复能力就开始启动了,我们的身体就自然健康了。

养生先养心,养心贵在静心,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。养心务必要养德,德高才能神凝气定。养心重在养神,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,那你就拥有了“不老之药”。

心病不解身病难治,儒家思想认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平天下,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修心,先正其心。修心之后自然可以修身,心不正身修不好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心灵养护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做我们的健康养护。

修心古训:开怀一笑天下事,闭口不论世上人,(人生最高境界)

据我的粗浅理解,阳明心学主张:心外无物。

阳明心学的主要功夫在于修心:修心为修身成事之本,心若强大,无人可伤,诸事从容。

修心达到一定境界后:烦恼皆在于心动,心不动,烦恼不生。

修心达到较高境界:知行合一。

修心达到最高境界: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(阳明先生临终遗言)

我们作为俗人,如果能够达到“不动心、不动怒、不烦恼”,就可以知足了。

什么是人生的觉悟和开悟?什么叫人生的心性的纯朴觉悟修身的最高境界?

美酒微醉处;

好花半开时。

宋代的邵雍在他的《安乐窝中吟》中如此写到,“美酒饮教微醉后,好花看到半开时。”美酒饮至微醺,好花看到半开,留一分清醒,余一份期待,在诗人眼里,才是人生最佳的享受,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。遗憾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?

乾坤容我静;

名利任人忙。

西方哲人蒙田曾告诫我们:“人生最艰难之学,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。”不被名利所累、自然而然过好一生,对每个人来说,这都是一个既平易又艰深的课题:能看破名利之累,可得乐观长寿。

读书随处净土;

闭门即是深山。

《菜根谭》中说得好:心旷,则万钟如瓦缶;心隘,则一发似车轮。闭门即是深山,说的就是心旷,就是心闲,就是包容,就是能了,一了百了,百了之后还能有所执著,这样人生才既不会太枯寂,也不会太浓艳,才能集中精力,有所作为。

岂能尽如人意;

但求无愧我心。

一个人不必刻意求得别人重视,也不要害怕被别人忽视。用一颗平常心,为自己而活。

甩开膀子干活;

夹起尾巴做人。

古人云:“欲成事先成人。”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。“甩开膀子干活”是高调做事,“夹起尾巴做人”是低调做人。

放开肚皮吃饭;

立定足跟做人。

很质朴的两句大实话,率性而为的样子。肚皮放开,保障生存根本;脚跟站稳,守住道德底线。物质精神都有了。禅宗有“饥来吃饭,困即安眠”,也有顺其自然之意。

柳絮体媚无骨;

梅花影瘦有神。

人媚而无骨,如墙头草,左右摇摆,成不了大事。

处世何妨真面目;

待人总要大肚皮。

傅雷说:“有了真诚,才会有虚心,有了虚心,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,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。”有真诚才会有宽容,因为以真面目示人,代表着一种自信,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大度宽容。

事能知足心常惬;

人到无求品自高。

前人曾劝:“不思八九,常想一二。”打碎一个杯子,再怎么流泪也无济于事,且让它碎去吧,至少没有划破你的手;丢失一件物品,且让它离去吧,至少没有让你失去全部家产;逝去了一份爱情,且让它消逝吧,至少没有让你失去整个天空。

忍一言风平浪静;

退半步海阔天空。

忍一忍,笑一笑,别争吵。想一想,静思量,大家好。看得开,放得下,没烦恼!

平时不说无情话;

每日常观有用书。

说话要有口德,切忌出口伤人。读书是乐事,有书真富贵,无事小神仙。

淡饭粗茶有真味;

明窗净几是安居。

宋朝人汪信民说:咬得菜根,则百事可做。若能每日静下心来仰望长天,观云听雨,笑迎秋月春风,就能达到豁达潇洒的精神境界,像那位无名的江上老翁一样──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,在红尘浊世之中,视富贵如清晨的薄雾,待浮名若空中的云烟,并由此而获致心灵的祥和与宁静。

开怀一笑天下事;

闭口不论世上人。

宋代高僧慈受禅师说:“莫说他人短与长,说来说去自遭殃。若能闭口深藏舌,便是安身第一方。”

能受苦方为志士;

肯吃亏不是痴人。

爱占便宜的人,赢了微利,却失了大贵。再好的东西,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,莫如常怀怜悯之情,常施援助之爱,得到人心,他物不缺。

图文均来自网络

阿弥陀佛。觉悟分很多层次。最低级的觉悟,是发现自己有很多过失,这样的人,言语行为和起心动念会非常小心谨慎。中级的觉悟,是发现这个世界是虚幻不实的,是一场梦,不论好事还是坏事,都将转瞬而去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高级的觉悟,是完全放下分别和执着了,但还有微细的妄念和习气,无我见,无人见,无众生见,无寿者见。

完全没有妄念,那是佛的境界。

以上就是关于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,怎样修行全部的内容,包括: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,怎样修行、心乱了,病就来了,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、心不动不烦恼用啥表达更贴切等相关内容解答,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,可以关注我们,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!

The End

发布于:2024-03-27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小何生活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